• 重症患者康复丨杭州东方华康康复医院,让重症患者重获生命质量_治疗师_生活_活动度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3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    当一台呼吸机缓缓撤离,当监护仪的警报声渐渐平息,从ICU闯过“生死关”的患者们,面对的却可能是另一重挑战——肌肉萎缩、关节僵硬、认知模糊,甚至连抬手、说话都成了奢望。

    但在杭州东方华康康复医院,这样的困境正在被改写。这里的重症康复,不止于“救命”,更致力于让每一位重症患者从“活着”走向“有质量地生活”。

    精 准评估,为重症患者量身定制 “重启方案”

    重症患者的康复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锻炼”。在这里,每一位刚从 ICU 转出的患者,都会接受多学科团队的“全身扫描”:康复医师结合病史分析功能损伤程度,治疗师用三维平衡评估系统精准测量肢体活动度,营养师根据代谢指标定制高蛋白餐食,甚至心理咨询师也会介入,缓解患者对“无法自理”的恐惧。

    曾有位脑出血术后患者,入科时全身仅能轻微转动头部。团队先通过经颅磁治疗刺激神经修复,再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进行步态训练,从“被动活动关节”到“主动抬脚迈步”,每个阶段都有量化指标跟踪。三个月后,患者不仅能独立行走,还能自己用勺子吃饭 —— 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动作,却是重症康复里的“里程碑”。

    展开剩余74%

    前沿技术,打破功能恢复的 “天花板”

    重症康复的难点,在于如何突破身体的“代偿惯性”。医院配备的上肢康复机器人,能通过传感器捕捉患者微弱的运动意图,辅助完成抓握、伸展等动作,避免长期不动导致的关节挛缩;床边吞咽障碍治疗仪则通过电刺激唤醒咽部肌肉,让插胃管的患者重新体验“自主进食”的滋味。

    更关键的是“早期介入”理念。对仍需呼吸机支持的患者,康复治疗师会在床旁开展“被动关节活动”,哪怕只是每天转动脚踝、活动手腕,也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。这种“从 ICU 就开始的康复”,让许多患者在脱离生命危险后,能更快进入功能恢复阶段。

    人文关怀,让 “有尊严” 成为康复底色

    在重症康复区,看不到冰冷的 “流水线式” 训练。治疗师会把康复动作融入生活场景:用拧瓶盖练习手腕力量,用叠毛巾训练上肢协调,甚至模拟超市购物让患者练习计算与沟通。一位曾陷入昏迷的老先生,清醒后因无法说话而暴躁易怒,治疗师便用图片卡片与他交流,还鼓励他用涂鸦表达情绪 —— 这些看似 “不务正业” 的细节,恰恰帮他重建了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
    家属的参与同样被重视。医院定期组织 “家庭康复课堂”,教家属如何协助患者翻身、进行简单的肢体按摩,既减轻了家属的焦虑,也让患者在熟悉的亲情陪伴中更有动力。正如一位家属所说:“在这里,医生不只看指标,更在乎我父亲能不能重新笑出来、能不能自己喝水 —— 这种被尊重的感觉,比任何治疗都让人安心。”

    从让瘫痪患者重新站立,到帮失语者找回声音,杭州东方华康康复医院的重症康复,正在重新定义“康复”的意义:它不仅修复身体的功能,更重建生活的勇气。对那些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人来说,这里或许没有奇迹,但有一群人用专业与耐心,陪他们一点点打破 “不可能”,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—— 吃饭、走路、说一句 “谢谢”,都成为值得珍视的 “生命礼物”。

    发布于:上海市